@杨屋人 生活在杨屋这么多年,你了解杨屋吗 曾几何时你是否会因为一句 “你杨屋的啊,为什么不是姓杨的” 而感到困惑吗 (想知道吗?耐心的往下看哟) 也许你也会问过你的爸爸、爷爷 可能他们给到的答案是模糊不清的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 了解一下这个有627年历史的杨屋吧
627年前杨屋村何氏的始祖
何宥逊 杨屋村何氏始祖(原世界何氏58世、东莞第七传)光弼祖长子,号三峰,性淳厚,颖悟过人,局员头山,年十八星夜逃难,投东莆里人有易富室者,以祖优于文学,订为金兰,请教授其子。配妣孺人黄氏,生七子,长曰渏,次曰深、三曰文、四曰章、五日泮、六曰清、七曰信。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遂奠居杨溪村, 公葬杨屋圆岭山。公妣黄氏祖婆晚年随三子何文在高州养老,墓在 高州市城郊谢村黄屋村。
你可能不知道原来... 你杨屋古人祖先也都这么“架势”噶
杨屋宥逊祖的叔公何真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杨屋何氏始祖何宥逊的叔公何真是东莞何氏五世人,东莞始祖七郎祖玄孙,叔贤祖(四世)之长子。自小喜欢读书,善于击剑。
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他官任河源县务副史,后转任淡水盐场管勾,当时兵荒马乱,波及岭南,何真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东莞人王成、陈仲玉义举,各据一方。何真率兵生擒陈仲玉,又带兵攻打惠州,驱逐元朝叛将黄常,杀死王仲刚。何真占据惠州和循州,以功授惠州府判。不久,升任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留守惠州。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何真率军收复广州,被提拔为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后又擒王成,平定马丑寒之乱,击败邵宗愚,再次收复广州,以功授荣实禄大夫。
明洪武元年(1368年)何真知元朝大势已去,派都事是克佐到军门,呈上光防印信,表列郡县户口及军马钱粮,以示归降明朝,得到明太祖朱元璋赐诏书褒奖。授中奉大夫,又提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知政事、江西行省参政。之后,何真曾任山东行省参政、四川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湖广布政使等职。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何真被封为东莞伯,食禄一千五百石(大米年薪),禄及后世,给予铁制符券作凭证。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何真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亲祭悼,命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王之礼葬于京师城南八里冈,复赠侯爵,谥“忠靖”。
、“秀才公”何寿泉 何寿泉(字菊朋,号莲花山人),1829年(清道光九年)生,东莞二十一传人,相传其生性聪慧,学识过人。在光瑞年(子丑年)考取秀才功名,故人称“秀才公”。他曾拜名医钱石人为师,学成行医济世,颇有名望。秀才公为人处世大公无私,为了维护杨屋村风水墩上风水林的树木不被乱砍伐,用心良苦。晚年还重修《杨屋何氏家谱》,使杨溪(相传杨屋又被称为杨溪)何氏二千年多年族史渊源流长。综观现存杨溪所有何氏家谱皆出其手笔。
名医何晓帆 何启康,号晓帆,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相传他医术精湛高深,名声传播方圆十里八乡,他经常骑着马去出诊,据说附近犀牛陂、大面、平山、水口等村的病人,听闻他的马蹄声,则病愈三分。
晓帆公的医技了得,文才也很出众。清光绪十年(1884年),半耕园重修门楼,晓帆公书写了一首七言诗,刻在门楼上,留存至今。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杨屋的秀才何其灵;杨屋“麒麟公”何惠源,18岁赴考,被称为武秀才。 够“架势”吧!
关于杨屋
杨屋的地理位置
杨屋村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境内偏东的南端,距大岭山镇政府驻地以南6.5公里 南与深圳市的罗田村相邻,西南与长安镇接壤,北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相连,东与大朗镇西牛陂村相接,西至西北分别与颜屋村,大塘村相邻。 杨屋村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1349'-11351',北纬22 51'-2253';东西最长6.8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地形呈扇形。
杨屋的建置沿革
宋、元、明三代,属东莞县第九都 清代,属东莞县“缺口司”;
民国23年,属东莞县第七区; 民国35年,属东莞县第三区(寮步区)的金桔乡; 民国37年-38年,属第三区的金桔乡第二十三保、二十四保、二十五保(包括杨屋村、颜屋); 建国后,属东莞县第二区犀杨乡; 1953年,属第十区; 1954年,属三区(寮步区); 1957年,属金桔大乡; 1958年,属连塘营(含杨屋村、大塘村、颜屋村、水朗村); 1961-1979年,称为杨屋大队; 1984年,杨屋大队改称为杨屋乡; 1986年,杨屋乡改称为杨屋管理区委员会; 1999年,杨屋管理区委员会改称为杨屋村民委员会;
杨屋的祠堂
清代以前,相继从外地迁到杨屋立村定居的有5个姓氏。他们在生活稳定后,有的在村内建立本姓宗祠(俗称“祠堂”),建国以前,姓氏祠堂均由本姓公尝资金兴建。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变迁,村中祠堂的落成具体时间,至今均无从考证。 建国后,所有祠堂,除几间留作集体使用外,其余分给村中贫苦农民居住。文革破“四旧”,祠堂所有神主牌等“四旧”通通被清除,个别祠堂被改为仓库、队部、学校课室之用。 何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1425-1434),又称“丰衍堂”,该祠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1998年元月再次重修。杨屋除了何氏大宗祠外,还有其他公祠或者家祠十多间。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喝深井水大的你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肯定不会不记得这口井得啦
杨屋的文物古迹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古井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杨屋年代久远的古井有十多口,其中大围村的“深井”历史最为久远,自立村以来,就有深井,深井深20多米,井口四方形,井身圆形,井内泥土结构,井旁边建有井碑、座有井神菩萨。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深井水质清澈,冬暖夏凉,井水长年不竭。由于时代久远,井底有坍塌现象。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风水墩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风水墩位于石岭仔东南水围埔的水田中央,距离杨屋何氏大宗祠300米左右,其作用是护祠堂风水,因此称“风水墩”。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1974年,在杨屋大队组织全村社员改建杨溪河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将三座“风水墩”推平作农田。2011年在原来风水墩的地方已建成为“文化广场”和“石岭仔新村”。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庙宇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大王庙在何氏大宗祠右侧,面积仅次于何氏大宗祠,其作用也是为维护祠堂风水而建,大王庙为水磨青砖结构,前后两厢房,中间天井。庙里座有大王普萨像,供杨屋村民拜祭,一度香火旺盛,20世纪60年代,因政治运动被拆除。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文庙位于杨屋村大围北面,距离杨屋何氏大宗祠800米左右,主楼高12米左右,水磨青砖结构,两边建有金字形瓦房,庙里座孔子像,杨屋学子们入学前都去文庙拜孔子。20世纪6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文庙被拆除。
"COOL 厉害了你的杨屋
杨屋在195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区村”荣誉称号。 建国后杨屋每年为国家提供一万多担公余粮,为誉为“大岭山公社的粮仓” 杨屋大队组织4名民间医生成立大队合作医疗站,为村民行医,深受村民的欢迎,1968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合作医疗站” 杨屋糯米糍获得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在2009年杨屋村的何俊超、何庆钦分别考入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实现了本村乃至大岭山镇教育史上“零”的突破。
2005年杨屋村民何敏贤参加广东省青年射击竞标赛中获得了两项冠军,何淑娟获得多次全国、省女子中国式摔跤比赛冠军,成为国家级运动健将。 当然还有的,小编就不一一罗列了
杨屋的战事纪实 杨屋村人民以其祖先“梅关保障大家风”的民族主义气魄,弘扬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多的杨屋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民兵自卫队,配合东江纵队大岭山区的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1.白坭田之战: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1940年11月5日,村民在白坭田(土名)与来犯的日军进行“白坭田战斗”。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2.鞋岭战斗: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1941年9月21日,国民党企图空袭大王岭的第三大队及指挥机关,得到消息的第三大队及民兵埋伏在鞋岭及附近高地,为了诱敌深入,杨屋村民何平德与一名战友同敌人周旋,把敌人引入埋伏区,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3.民兵中队篁村蛤地战斗: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1945年,杨屋村民兵中队接到东江纵队在篁村蛤地与衰军(当时民众对伪军的贬称)战斗需要增援的消息,民兵中队长陈仕马上组织民兵何马容等近二十人驰援。接近蛤地,前哨回报,东纵部队已撤走,于是大家也马上撤了回来。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4.何平德(别名何炳,花名皮德)革命故事: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在革命低潮时期,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邬强把身边的革命同志都遣散隐避,为独何炳怎么命令也不肯离去,邬强问何炳:“别人都离去了,你为何不走。”何炳指着邬强受伤的身体深情地说:“看着您受伤的身体没人照顾,我怎忍心离去,我一定要留下来照顾您。”邬强见何炳意志坚决,只好把他留下来。何炳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邬强东躲西藏,与敌巧妙周旋,并不断地与地下党组织联系,最终战胜重重困难,渡过难关。(本故事是原东江纵队司令员邬强1962年来杨屋视察时回忆口述,由时任支部书记何旭权提供)。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5.莲花山战斗: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1950年春,一队国民党余匪“七星军”在莲花山活动。得到通知的民兵马上集结起来迅速赶赴莲花山,果真发现残匪,匪徒像惊弓之鸟,一边战斗一边撤退,战至下午,余匪遁去,杨屋村民兵才收队返回。 [color=rgba(15, 35, 42, 0.941176)] 当时参加战斗的民兵有十几人,由陈英带队,队员有:何家稳、何兴发、何马容、何有福、何树开、何继祖、何皮齐、何就成、何挺方、猪仔惠(花名)等人。
在 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中,杨屋村人民作出了贡献,谱写了一曲曲令人难以忘怀的英雄赞歌。
厉害了杨屋人 
究竟杨屋人为什么不姓杨呢?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之“兴地略”、“坊都”载:南宋高宗绍兴22年(公元1152年)杨屋村有杨姓人家居住,取村名“杨家村“。
据何氏族谱所记,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何祖嗣兄弟3人奉母辛氏等从南雄珠玑巷迁到东莞,复迁茶山圆头山。其后裔何宥逊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再迁至(杨家村)定居,后杨姓村民逐渐迁出,何姓村民改“杨家村”为“杨屋村“沿用至今。 杨屋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八方人氏到此开基立业。至建国初,已经历了600多个春秋,在这历史长河中,先后有何氏、陈氏、姚氏、邱氏、谢氏、吴氏和李氏等七姓村民在此定居,然而吴姓和李姓先后在1952年和1958年从杨屋村迁出。他们混合居住在杨屋(大围)、官陂、园岭(俗称鱼岭)、水简岭(又称水介岭)、荔枝园、坑尾、石岭仔、长瑛、草塘等9条自然村中。
杨屋其他姓氏又是从哪儿迁来的呢 何氏:村中何姓为杨屋的大姓,分布在杨屋村各自然村,其中石岭仔村、坑尾村全部姓何。
陈氏:相传,陈氏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寮步镇石步村分迁杨屋定居。主要分布在大围、草塘、长瑛等自然村。
邱氏:据邱氏族谱记载,邱允祖由河南迁于广东省博罗县上南村,在明洪武初年(1368年)再分迁杨屋村定居。至2005年,在杨屋村居住的邱氏为第27代。主要分布在水简岭、大围、荔枝园、圆岭等自然村。
姚氏:据姚氏族谱记载,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姚宗兴、姚宗富兄弟俩由南雄来到东莞金桔岭居住,后迁杨屋村定居。主要分布在大围、官陂、圆岭等自然村。
谢氏:无考究。2011年,杨屋村共有谢姓村民8户24人。主要分布在草塘。 ◆ ◆ ◆ 写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 对杨屋的认识更深一点了吧 关于杨屋的历史、文化还有好多好多 627年的历史小编讲3天3夜都未必讲得完 以后如果还有人问你点解杨屋人不姓杨 你不妨将这篇推送甩给ta 简!单!粗!暴! 如果你还想了解大岭山其他村的话
▼▼▼
今日互动&TB透出 投投投投投投票 ◆ ◆ ◆ 投票选出你最想了解的那条村,小编会选出票数最多的村进行一次采写。好的东西就不应该被遗忘,每条村都会有属于他们的故事,你愿意和我分享吗?把你想说的话,留言告诉小编~小编会挑选出10条最走心的留言~并送给这十个粉丝每人【1个红包】 赶紧行动起来吧~ 来源:杨屋村志,东莞大岭山网综合整理
爱大山,爱生活 东莞大岭山网(ID:DLSGOOD) 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大生活平台欢迎您的加入!岭山吃、喝、玩、乐、购、交友、旅游、公益等应有尽有!!岭山生活,属于岭山自己的生活,在这里有数十万爱岭山、爱生活的小伙伴和您一起关注!
丨美食探店丨商务合作丨爆料丨投稿丨 请联系:dgzzye 联系电话:0769-85787588 |